“创新是现代化三门峡建设的根本所在、希望所在,是我们必须走好的华山一条路。要坚持‘转机制、抓主体、强支撑、引人才、建平台、双倍增、全覆盖、优生态’创新路径,围绕打造材料新城和高端制造之城,聚焦‘8+6’产业集群和12条重点产业链,以创新型城市建设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蝶变。”
8月31日,在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院士产业园,看似平常的厂房内,正孕育着产业蝶变的“黑科技”。
在能环(三门峡)国际新材料有限公司,一卷卷添加过稀土元素的钢筋盘圆,经过剥皮、拉丝、收线等调制加工工艺,变成了NPR锚杆、锚索钢新材料。NPR被称为“地表最强橡皮筋”,既韧又强、抗爆抗冲击是这种新型材料的特性。传统的螺纹钢会越拉越细产生颈缩、断裂等现象,而1米长的NPR锚杆钢最多可以拉伸到1.68米不断裂。
这项“黑科技”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团队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形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产品,在国际上被称为“何氏钢”,在能源矿山、交通隧道、抗震建筑和桥梁工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2022年6月,何满潮团队的NPR新材料项目在三门峡市落地生根,实现量产,用于成昆铁路二线护坡防护等。
在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项目产业化车间,一台台设备、一根根管道正在安装调试。“无氨氮钼清洁冶金”项目单机试车已于8月中旬成功启动。来自郑州大学的赵中伟教授团队研发出一种颠覆传统氨浸工艺的新的钼冶炼技术,在这里进行产业化,这也是实验室支持的首个成果转化项目。
院士产业园的“黑科技”成果正是创新驱动的典范。近年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将其列为“首位战略”“一号工程”,创新成果日益凸显。
——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带动宝武铝基新材料研发中心、中国铜箔谷“一院五中心”、河南省矿物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建成投用,市级以上平台达689个;
——何季麟院士领衔的高纯镓、铟、硒关键金属材料等一批中试项目落地,柴立元院士领衔的高纯砷制备项目启动产业化应用研究,何满潮院士领衔的NPR新材料项目实现落地即投产;
——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从2020年的各1家,分别增加到如今的10家和64家,带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66.9%,居全省前六;
今年8月,三门峡市委八届五次全会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转机制、抓主体、强支撑、引人才、建平台、双倍增、全覆盖、优生态”的创新路径,以创新型城市建设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蝶变。创新发展成为现代化三门峡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
通过抓顶层设计、规划编制、科技改革、研发投入、科技金融等,三门峡市持续推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新一轮研发投入倍增计划,设立首期规模为2000万元科技型企业风险补偿金,推动设立规模为5000万元的高新科技创新基金,全面扩大市级“科技贷”业务。2021年以来,三门峡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加快推进企业主体创新、科研机制创新,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持续开展精准服务企业工作,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奖补政策,积极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大赛。
目前,三门峡市通过评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共186家,科技瞪羚企业数量实现新突破,省瞪羚企业达8家。围绕有色金属和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大健康等产业,实施“揭榜挂帅”,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鼓励合作银行积极开展“科技贷”业务,合作银行由1家增加到11家,每个企业授信额度由5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
围绕黄金、铜箔、MO源(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铝基新材料及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项目和产业,培育打造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
三门峡市与郑州大学合作共建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以关键金属及新材料为主攻方向,打造一流关键金属科研创新平台;依托中原黄金冶炼厂建设省级黄金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推动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依托宝武铝业建设高性能铝基新材料开发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争创省级、国家级铝基新材料创新平台;依托华鑫铜箔、宝鑫电子等铜加工重点企业,推动争创铜箔国家级研发平台;在全省率先组建成立综合性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平台;在西安揭牌成立了3个“三门峡市人才飞地”,“借巢”栖凤,“飞地”引才,探索柔性引才机制。
目前,全市各类创新平台总数达689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省级创新平台154个,市级创新平台527个。
聚焦全市产业创新升级的用才需求,三门峡市先后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6个、引进高层次人才1339名。
三门峡市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进行合作。其中,与何满潮院士共建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三门峡研究中心;与何季麟院士团队共建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与中南大学合作共建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三门峡中心。截至目前,三门峡市已获批7家中原学者工作站,三门峡2家企业分别与中科院合肥所、中南大学合作并列入省“揭榜挂帅”项目,崤函生化、中达化工、芳捷农业等企业成功申报中科院河南成果转移转化项目8个,选拔首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38名,其中有7人入选“中原英才计划”。
8月31日,记者来到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院士产业园,在能环(三门峡)国际新材料有限公司NPR新材料展示厅内,大屏幕上正在播放一场普通钢和NPR新型钢冲击试验和拉伸试验的“对决”。
只见在落锤冲击系统试验中,一根直径18毫米的普通螺纹钢,在一块5.1吨重的落锤冲击下,局部颈缩变细、迅速断裂。
然而,同样是直径18毫米NPR新材料锚索钢,在落锤连续4次冲击下,没有出现颈缩变细、断裂,而是均匀拉长。
外观看起来与普通钢材差不多的NPR新材料钢,其屈服强度是普通钢材的2倍多,延伸率在30%—68%之间可调,而普通钢材可用延伸率仅有5%。
何满潮主要从事矿山岩体大变形灾害控制理论和技术研究,提出了“缓变型”和“突变型”大变形灾害的理论体系,研发了多套大变形灾害机理实验系统,创建了深部岩体力学实验室。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何满潮团队面向岩土工程大变形和抗爆抗冲击的需求,探索研究出NPR新材料钢,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NPR锚杆、锚索钢配方及加工方法,具有无磁、抗磁化、高强高韧、抗冲抗爆、超强吸能等超常特性。
这种具备既高强又高韧、均匀大变形、抗爆抗冲击等独特优点的钢材,解决了普通钢材局部变形断裂的问题,技术属于国内外首创。
去年6月,何满潮团队的NPR新材料项目在三门峡落地。在展示厅后面的大型厂房里,4条NPR专利生产线正在繁忙运行,加工出不同规格的NPR锚杆、锚索,这些产品都被命名为“何氏钢”。
NPR新材料钢产业落地生根,正是这些年来三门峡市推动新材料产业从“概念”到“实践”、从“研究”到“市场”的成果,也是“院士经济”赋能“换道领跑”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三门峡市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围绕走好创新驱动、绿色转型这一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坚持转机制、抓主体、强支撑、引人才、建平台、双倍增、全覆盖、优生态,强化科技供给,加速实现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蝶变。
一是研发能力持续增强。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1.98%,位居全省第五;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66.9%,位居全省第六,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4.8%。二是创新平台带动作用明显。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达689个,是2017年的4.2倍;与郑州大学合作共建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成为郑州、洛阳以外第一个省辖市参与共建的省实验室,依托该实验室成功举办2022关键金属高层学术论坛,三门峡被确定为“关键金属高层论坛”永久举办地。三是人才支撑成效显著。与30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何季麟、何满潮、柴立元院士等顶尖人才在三门峡共建高端研发平台7个,引进建成中原学者工作站7家。四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集成完善科技创新1+8政策体系,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设立了首期2000万元的市科技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撬动金融机构发放科技贷1.1亿元。
肯定成绩的同时,面对三门峡存在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小、占比低、创新平台少、作用发挥不够、优质科研成果产出偏低的不足和困难,我们要坚持以“首位战略”为引领,以打造科教强市为统揽,以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天鹅湾科创走廊”“一县(市、区)一‘双创’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载体为带动,优化创新布局,增强科技供给,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厚植现代化三门峡建设的新动能、新优势,为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注入强劲的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