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大,千头万绪,能让国家持续关注的事情之一,就是民生工程,在民生工程中,城市供水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9月13日消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综合司关于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建办城〔2022〕41号)发布,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提出,新建供水管网要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规划建设,采用先进适用、质量可靠、符合卫生规范的供水管材和施工工艺,严禁使用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的水泥管道、石棉管道、无防腐内衬的灰口铸铁管道等,确保建设质量。编制本地区供水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方案,对影响供水水质、妨害供水安全、漏损严重的劣质管材管道,运行年限满30年、存在安全隐患的管道,应结合燃气等老旧地下管线改造、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一户一表”改造等,加快更新改造。实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持续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进一步提升供水管网管理水平,通过分区计量、压力调控、优化调度、智能化管理等措施,实现供水管网系统的安全、低耗、节能运行,满足用户的水量、水压、水质要求。
根据城市供水漏控多年的服务经历,供水管网漏损检测治理是一项常年性的保障工作,原因是多方面的。近代城市的历史,就是城市供水的历史,时间跨度可达百年以上,在我们通过地上古建筑追寻历史时,实际上,部分地下供水管网已经具备“古董”级的条件了,只是我们看不见。老建筑,要修缮保护,老管网同样需要修缮保护,必要时还要更新换代,它们之所以存在,一个就是具备“服役”的条件,另一个就是经济“条件”所限,无法及时更换。
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会制造工具,并通过工具改造世界,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设施,基础设施,包括管网、供水管网,就是工具之一,人类有了这些工具,改变了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人类制造工具的同时,还需要修缮维护工具,以确保工具的可用性、可靠性。供水管网作为一种带压管道,需要专门的技术、设备和方法,用来检测、定位管网漏水点,以便于修复。最直接的就是漏水听音,通过声波分析定位漏损点,逐一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修缮工具相比与制造工具,要省钱不少,供水漏损检测就是一项极为经济、可行的方法,并在供水行业实行多年。
现在的城市,覆盖范围越来越大,供水管网越来越长。这里有个最新数据,9月14日,在中央宣传部举行新时代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举措和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得知,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建成区面积6.2万平方公里,城市燃气普及率98%,供水普及率99.4%。为了确保合理的压力,以满足用水需要,不得不加大调度,增设压力、流量检测装置,并通过数据反馈,分析管网漏损的可能性。
大致可以这么认为,由于供水管网时间和空间上的巨大跨度,导致了管网的复杂度,管网漏损一直存在,漏损检测成为一种常态化工作,并且,降低漏损值,成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具有宏观经济意义。在可用资源日益紧张的趋势下,节约资源,也是确保资源安全的重要举措,因此,城市供水漏损检测治理对于城市供水安全来说,很重要。
同时,漏损检测治理也是城市供水应急能力的组成部分,就像一个人突发疾病,急救中必然要进行相关检测一样,城市供水管网突发压力下降、爆管,等等,快速定位漏水点,是供水抢险的重要步骤。
我们还是回到经济、可行性这个出发点,对于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非开挖不锈钢内衬修复技术就是一项运用多年的供水管网改造成熟技术。此项技术,可以在不替换原有管道的前提下,通过植入一层薄壁不锈钢内衬作为衬里,实现对于供水管网的更新修复目的,特别适用于不宜开挖的管段修复施工。修复后的供水管道,不影响原有的压力、流量和水质,相比于开挖置换新管道,是一项经济、可行的工艺技术。
《“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提出了到2025年的预期指标值:市政管网管线智能化监测管理率: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30%,地级以上城市≥15%。
此次“通知”中,对于推进供水智能化管理水平方面,指导供水企业加强供水设施的智能化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更新改造建设智能化感知装备,建设城市供水物联网及运行调度平台,实现设施底数动态更新、运行状态实时监测、风险情景模拟预测、优化调度辅助支持等功能,不断提高供水设施运营的精细化水平。
各地要持续提高供水监管信息化水平,推动城市级、省级供水监管平台建设和信息共享,及时、准确掌握城市水源、供水设施、供水水质等关键信息,并为城市供水监管提供业务支撑。
当然,这期间,推进供水管道等设施普查,完善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实时更新供水设施信息底图,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